魔術能否減少兒童對牙科門診診間的恐懼呢?有兩篇隨機對照試驗(RCT)探討這個問題(在不多的Magicine文獻裡,RCT顯得更難能可貴)
2005年刊登在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》的文章,Peretz & Gluck招募了70名表現出強烈意志(strong-willed)的兒童,隨機分配到兩組;在進行牙科診療前,魔術組的兒童被展示了「魔術書」的魔術,而對照組的兒童則接受傳統的「告訴-展示-做(tell-show-do, TSD)」,結果顯示:相對於傳統的告訴-展示-做,觀看魔術表演可以顯著減少兒童坐上牙科診療椅的時間,此外,也顯著增加成功拍攝X光的比例。雖然作者推測魔術介入可能透過分散兒童的注意力,使其放鬆並減少焦慮,但因為在兒童族群利用自我評估的問卷來評估焦慮較為困難,所以沒有進行相關評估。
2020年刊登在《Journal of Indian Society of Pedodontics and Preventive Dentistry》的文章,Asokan等人招募了60名高焦慮分數的兒童,隨機分配到三組;在進行牙科診療前,魔術組的兒童被展示了「拇指燈」的魔術,電玩組的兒童則操作了「可愛小牙醫(Little Lovely Dentist)」的手機應用程式,而對照組的兒童則接受傳統的「告訴-展示-做」,結果顯示:三種介入方法都可以顯著改善兒童的焦慮分數,但不同的介入方式彼此之間無顯著差異;醫囑遵從性(接受牙科治療的準備程度)方面,魔術組顯著差於電玩組,而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。
這兩個研究都是針對牙科診療,或許是牙科診療對兒童而言比較可怕(不要說兒童了...我們也覺得看牙很可怕...),網路上還有許多分散注意力的影片是針對打針,都是較容易讓人感到畏懼的醫療行為。至於一般的門診診療是否需要用魔術介入,就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了——魔術介入真的能減少焦慮與增加醫囑遵從性?還是單純只是個換了場域的魔術表演?
此外,變了什麼魔術?兒童是單純當觀眾,還是有更進一步的參與其中,甚至學習怎麼變?這些也會影響結果!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研究所使用的魔術是不同的,前者可以顯著減少兒童坐到牙科診療椅的時間,但是後者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,甚至後者的文章中還寫道:「本研究中的魔術可能太簡單了,無法滿足這些孩子的好奇心」。而取得大成功的電玩介入,也說明主動式的分散注意力(玩電動),效果優於被動式的分散注意力(看魔術)。
因此,我們認為,魔術戲法的挑選是很重要的;選擇可以讓兒童主動參與的魔術,並且在裡面添加相關的衛教知識,或許是成功的關鍵!
參考文獻: